想要:一個繁殖的地方
[注:1990年左右;此後,開嘴雀有所增加,但這篇文章講述的它們幾乎只是在泰國的兩個殖民地生存]
到達曼谷以北約 80 公里處通往 Ban Thasadet 的道路時,我看到了朋友告訴我的巨型木鸛。它看起來無人照顧,稻草羽毛凌亂,是歐亞樹麻雀家族的家園。但就這一點而言,這條路並不引人注目:一條沿著運河延伸的小道,穿過田野和農莊的風景。
幾分鐘後,出租車司機指著天空;一群亞洲鸛在田野上空盤旋。然後,當我們接近樹林時,我看到田野裡有一群鸛鳥。我們向左轉走向樹林,經過寫有保護標語的標誌(“天空屬於鳥類”“水屬於魚類”),然後在停車場停下來。
幾米之外,鸛鳥在路上閒逛。在他們的上方,樹上有鸛鳥。我沿著路走。我的左右都是鸛鳥。它們坐在樹上、灌木叢上、農場的屋頂上。鸛鳥在樹下行走,在池塘和溝渠中站立。頭頂上,鸛鳥聚集成旋轉的群,在熱氣流中上升,然後滑翔出去尋找食物。有一股刺鼻的氣味——來自糞便的氨味——還有持續不斷的喧鬧聲,就像數百隻農家鴨子的嘰嘰喳喳聲。
Ban Thasadet 現在被指定為非狩獵區,由一位願意犧牲收入進行保護的土地所有者劃出。最初的保護對像是黑冠夜鷺、牛和小白鷺,它們在潮濕的夏季築巢數百隻。亞洲開嘴鷸最近才抵達,它們的數量已從最初的幾隻增加到數千隻,現在肯定佔據了大多數可能的築巢地點。它們從十一月到三月築巢;目前的繁殖季節即將結束。
這條路很快就把我帶到了樹林的邊緣,樹林很小——只有幾個足球場那麼大。雖小,但佈滿了Openbill巢穴;較大的樹上有十個、二十個、三十個或更多的巢,低矮的灌木叢總是有一個或兩個巢,有時有幾個。
回到停車場時,我注意到其他一些鳥類和爬行動物。在樹下,一隻巨蜥正在草叢中潛行,也許是希望找到晚產的蛋或從巢穴中掉下來的倒霉的雛鳥。附近的兩隻小白鷺可能對尋找昆蟲或兩棲動物更感興趣;就像鸛鳥一樣,當我走過時,它們表現得很少關心——顯然,庇護所是有效的。無論如何,對於水鳥來說:據報導,為了保護棲息地,冬天這裡的斑雕被殺死了。
過了停車場,我左轉,發現了一個小池塘,周圍都是不可避免的鸛鳥,還有五六隻爪哇池鷺站在樹枝和植被上,等待著獵物。兩隻八哥飛過,棲息在一棵樹上。池塘邊有一座小亭,是一對平背麻雀的築巢地。他們有孩子,都會短暫拜訪並帶來食物。雌性是土褐色的,雄性是英俊的,上面沒有條紋的紅棕色,黃色的下體襯托出它清爽的黑色圍脖。
這裡有一座堅固的觀景塔,我爬上塔樓可以近距離觀察築巢的鸛鳥的生活。雖然當我爬上去時,有一些會拍打翅膀,但大多數仍留在巢中。最近的是幼鳥,它們的喙顏色較深,而且比成鳥的短。他們在烈日下氣喘吁籲地站著,等待父母帶著食物回來。雖然這些近距離的鳥類還沒有準備好離開巢穴,但一些幼鳥正在進行短途試飛。其他人則聚集成在該地區遊蕩的青春期前群體,很少關注村民和遊客。在這裡,他們的不關心是有道理的。但當他們離開 Ban Thasadet 時,將適用不同的規則。為了生存到下一個季節,他們必須學會害怕人類。
也許是因為經歷了人類作為獵人的經歷,大人們變得更加警惕。近距離鸛鳥的父母小心翼翼地接近它們的巢穴,將它們的後代快速吞下的食物反芻出來,然後飛到更安全的距離棲息。它們暗黃色的喙的形狀因此得名“張嘴鸛”。下半部分向下彎曲,留下一個間隙,然後再次向上彎曲,與另一部分在尖端交叉。雖然不優雅,但這個設計很有效——鸛鳥迅速地擠出它們最喜歡的食物——蘋果螺的肉。
日落時分,我看見一隻小鸕鶿從頭頂飛過;在接下來的幾週內,隨著暑班接管 Ban Thasadet,大約數十隻鳥將抵達築巢。九隻黑頭朱鹮出現在樹林上空;它們掉下來,隱藏在視線之外。它們一直在田野和沼澤中覓食,並將在薩薩德棲息。很快,它們將向北遷徙——黑頭鹮曾經居住在泰國,可能在該地區繁殖,現在只是該國的冬季遊客。
太陽變紅,變暗,然後消失,消失在薄霧中。儘管如此,鸛鳥還是喋喋不休,帶著食物飛來,試飛,並與鄰居爭吵。我坐在摩托車的後座上,沿著道路蹦蹦跳跳地朝最近的城鎮素攀武里和我的酒店走去。
亞洲鸛是在泰國繁殖的六種鸛之一,也是唯一一種仍然存在數量的鸛。與該國大多數水鳥一樣,鸛鳥也遭受了棲息地喪失、狩獵和乾擾的困擾。鳥類學家 Phil Round、Bubphar Amget、Jira Jintanugol 和 Utai Treesucon 撰寫的一篇關於泰國大型水鳥的論文讀起來大多令人沮喪。他們在談到彩鸛時寫道:“曾經在中原和半島的沼澤地中常見的彩鸛,現在泰國的繁殖種群……正處於滅絕的邊緣。”同樣,毛頸鸛“曾經相當普遍和廣泛”,但“幾乎完全消失”。黑頸鸛“瀕臨滅絕”,而對於小副官來說,當地人報告說它們仍在嘗試在一個地點繁殖,而且“幼鳥被村民從巢中偷走”。
最可悲的也許是泰國暴風鸛的故事。該物種於 1986 年在該國首次被記錄,當時在 Khlong Saeng 野生動物保護區發現了科學界已知的第一個巢穴。發現後不久,一名村民從巢中偷走了這兩隻幼崽。到了下一個繁殖季節,鸛鳥棲息的低地森林已被水壩淹沒。類似的森林已不復存在,而暴風鸛可能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鸛科成員,可能再也不會在泰國築巢了。
鸛鸛相對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它比其他鸛鳥對棲息地不那麼挑剔。它不依賴濕地,而是在乾燥的稻田中進食,從堅硬的烤泥中挖出蝸牛。它也不需要大樹來築巢;幾乎任何小樹以上的植被顯然就足夠了。同樣重要的是Openbill對人類的寬容。
還有人類對Openbill的寬容。或者更嚴格地說,是少數人提供的寬容和保護。
到 1955 年,泰國祇有一處鸛棲息地,位於曼谷郊區的 Wat Phai Lom(Phai Lom 寺)。儘管僧侶們試圖通過宣布它們的築巢地是寺廟的一部分來保護這些鳥類,並且該物種在 1960 年得到了全面的法律保護,但該群體仍然遭受迫害。一份報告指出:“1970 年,偷獵者在夜間用彈弓殺死了數百名成年人,幾乎摧毀了整個棲息地。”
但是,部分歸功於泰國環保先驅 Boonsong Lekagul 博士的努力,1970 年也是 Phai Lom 寺被正式宣佈為保護區的一年。 Openbills 反應良好。 1964 年估計有 4000 隻鳥; 16 年後,統計出大約 30,000 人。
雖然很難評估這個數字,但我猜當我參觀 Phai Lom 寺時,鸛鳥數量遠遠少於 30,000 只。確實,我首先沒有找到巢穴;到達一座寺廟,我猜是 Phai Lom,我只看到鸛鳥飛過,飛翔次數比 Ban Thasadet 的要小。
哀怨杜鵑的鳴叫聲響起;我尋找它,在寺廟前面的一棵大樹的樹頂附近找到了它。一隻印第安滾軸燈閃爍著藍色的光芒,它在哨所的瞭望台上追捕昆蟲。一隻喜鵲在草地上跳躍;它的名字很好,就像更大、更長版本的歐洲知更鳥,但有喜鵲的羽毛。
我的出租車司機直到今天對 Phai Lom 寺一無所知,出於好奇,他離開出租車和我一起探索,走上來告訴我我來錯地方了;這是一個不同的寺廟。他帶領我穿過樹林,前往 Phai Lom 和殖民地。在這個炎熱的旱季末日,樹林裡一片寂靜,鳥語花香。一隻普通裁縫鳥在糾結的灌木叢中嘰嘰喳喳地叫著。條紋耳鵯——泰國野外導遊將其描述為“相當不起眼”,我認為非常不起眼——在樹上歡快地閒聊。對我來說最好的鳥是斑點貓頭鷹,它從我們經過的一棵樹上跳開,然後坐在樹枝上凝視著我們。
我沒有註意到冬天在 Wat Phai Lom 出現的鳥類;西伯利亞藍知更鳥、紅胸鶲、黃眉鶯、森林鶺鴒等大部分或全部已經離開。我也沒有看到這裡有 200 多個物種中的任何稀有物種——沒有彩鸛、黑頭朱鹮或斑嘴鵜鶘。
但我今天最感興趣的是 Openbills,果然,我在 Wat Phai Lom 附近找到了它們的棲息地。雖然它有典型的虹彩紅瓦屋頂和鍍金角,但與泰國的許多佛寺相比,這座寺廟顯得很樸素。兩名僧人和住持坐在外面,用一個木製棚屋遮擋陽光、雨水和糞便。他們出售精選的佛教飾品。出租車司機買了一對;他說,它們會帶來好運。我也購買,主要是為了向寺廟捐款。
看到我的相機裝備和雙筒望遠鏡,並與出租車司機談論我後,方丈消失在寺廟裡,然後出現給我看一篇關於鸛鳥群的日本報紙文章。他不會說英語;我不會說泰語(如果你不算“我不會說泰語”),但方丈決定幫助我,帶我到一個拍攝鸛鳥的好位置。
我坐在一個平台上,比在 Ban Thasadet 觀測塔里更靠近築巢的鸛鳥。距離最近的兩隻鳥有雛鳥,它們比我在薩薩德和帕洛姆寺的其他鳥巢看到的雛鳥和雛鳥要年輕得多。也許這是因為父母本身很年輕——我猜這是因為他們的喙比一些成年人的喙更遲鈍,也更短一些——因此在繁殖方面經驗較少。如果是這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兩個巢中各只有一隻小雞;開嘴鷸最多可產下 5 個蛋,在 Wat Phai Lom 寺的大多數年份,平均每個巢能存活兩隻幼鳥。
每隻小雞的父母都站在它旁邊,翅膀稍微下垂,為它遮擋陽光。但是,當它的伴侶回來後,其中一隻鳥決定做一些比充當遮陽傘更有趣的事情。它向另一個巢傾斜,向下伸手,試圖用喙拉開一塊築巢材料。
競爭對手鸛鳥則不會擁有這些。它擺出威脅展示的姿勢,翅膀張開,脖子伸長。受挫的小偷放開了樹枝,和它的伴侶一起向後退了一步,然後把目光移開——到底誰對你的築巢材料感興趣呢?然後,當這三個人似乎安定下來時,它會再次嘗試,同樣緩慢而狡猾。對手再一次威脅,再一次有咆哮但沒有戰鬥,再一次潛在的小偷是無辜的。我嘲笑他們的例行公事,馬戲團小丑可能會為此感到自豪。
從平台上看,與 Ban Thasadet 相比,這個殖民地顯得稀疏。人口普查顯示,八十年代初,巢穴數量有所下降,到1986 年,數量減少到8,600 個。沒有人確定其原因:干擾、殺蟲劑以及在其分佈範圍內其他地區的狩獵可能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我看來,自 1986 年以來,鳥類數量進一步下降,但這可能主要是因為許多鳥類已經遷移到至少三個地點,尤其是 Ban Thasadet。
這種部分遷徙將使整個棲息地受益——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顯然“鳥類太多而無法生存”(理論上的解決方案是殺死“多餘的”)。它們堆積的糞便殺死了樹木,包括最大的龍腦香科植物——其中一處曾經有 386 個鸛鳥巢。這些鳥類的反應是越來越依賴竹子築巢,但作家奈傑爾·西特韋爾(Nigel Sitwell)表示,竹子物種將因週期性開花而死亡,也許明年[[1993]]。如果是這樣,那麼切換到其他站點可能正是時候。
部分外流也將增加泰國Openbills的生存機會;一個巨大的築巢組合令人印象深刻,但對於鳥類來說,最好不要將所有的蛋集中在一個群體中。而且,由於泰國現在可能擁有世界上一半的亞洲Openbills,這對於整個物種也很重要。
Openbill曾經廣泛分佈在亞洲熱帶地區,現在分佈不均勻。由於迫害,它不再在巴基斯坦繁殖。在孟加拉國,由於可追溯至英國的狩獵傳統,繁殖數量最多已減少至 100 只。在越南,Openbill現在很罕見,僅在兩個地點為人所知。只有印度和斯里蘭卡的鸛數量可以與泰國相媲美——1988/1989年冬季的數量約為25,000只。雖然最近沒有進行人口普查,但泰國的繁殖數量可能相似,儘管可能沒有 1980 年 30,000 隻的峰值那麼高。
班薩德特已被證明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新殖民地。其他地方築巢的鳥最多也只有幾百隻。偷獵可能限制了 Openbill 的傳播——有報導稱,村長從安統省的一個棲息地偷取了鳥蛋。然後,並不是每個人都歡迎鸛鳥。它們可能會造成麻煩——它們會折斷樹枝來築巢,它們的糞便會發出臭味,甚至可能殺死樹木。據報導,鄰近 Phai Lom 寺的僧侶不喜歡這些鳥,可能會通過熏煙的方式阻止它們定居。
4月份,大多數Openbills將開始遷徙到孟加拉國的恒河三角洲和雅魯藏布江三角洲。在那裡,他們可能曾經加入了健康的居民群體,但現在他們必鬚麵對獵人,他們也會在遷徙路線上付出代價。其他鳥類會漫步到泰國北部;一些到柬埔寨。他們也會有獵人要對付。
對於在夏季存活下來的鳥類來說,有兩個繁殖保護區可供返回。在這兩個地方,人與鳥雙方的寬容給共存帶來了非凡的教訓。我們只能希望其他人能夠吸取這一教訓,牢記在心並遵循。如果是這樣,其他泰國鸛可能會受益;未來的狀況報告可能會講述種群數量的恢復,而不是警告即將滅絕。但我想知道。在信奉佛教的泰國,更廣泛的寬容是不是期望太高了?
[本文首次發表於《1992/1993 年冬季刊》 鳥類畫報.]
多麼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愉快的故事。我希望消息能好一點,但你的故事講述彌補了嚴峻的前景,儘管前景有所改善。謝謝。
謝謝吉爾;我必須承認,這個故事發生在 1990 年左右。
我相信 Openbills 現在在泰國很常見;但東南亞各種其他大型水鳥的處境仍然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