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的治癒能力

即使是病入膏肓的病人也會對這種非正統的療法做出反應——冷濕的鼻子和毛茸茸的擁抱

林紅恩心情十分沮喪。他四十多歲,患有精神分裂症,幾乎大半輩子都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精神病院裡度過。他住在怡保的旅館裡,幾乎不與任何人說話,長時間躺在自己的房間裡。

然後,林的宿舍新任命的負責人 M. Mahadevan 醫生決定,他的許多病人將從參觀他鄰近的馬場中受益。醫生推斷,照顧馬可能有助於長期住院的病人敞開心扉,並與外界互動。

林一開始不願意離開旅館,更別說靠近馬了。但在旅館工作人員的鼓勵下,他開始幫動物梳理毛髮、澆水和散步。

不久之後,林開始與馬交談,告訴它們他的煩惱。當一匹馬用肘輕推他想要更多的食物或用嘶鳴聲承認他的存在時,他會微笑。漸漸地,與動物的接觸鼓勵林向人敞開心扉。他第一次開始與旅館的工作人員交談。

林最終搬到了附近的一所中途之家,在那裡他繼續接受護理,但可以自由出入,然後找到了一份工作,幫助管理馬哈德萬在吉隆坡的家。 「洪安的生活有了顯著改善,」馬哈德萬說。 “毫無疑問,這些馬讓他擺脫了孤僻的狀態。”

科學與動物夥伴的治療價值

在過去的 15 年裡,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已經毫無疑問地證實了動物夥伴的治療價值。在英國劍橋,研究人員發現,在將貓或狗帶回家後的一個月內,新主人報告說小病「顯著」減少。

澳洲墨爾本貝克醫學研究所表明,其對健康的益處更為深遠。一項針對約 6000 名患者的研究表明,養寵物的人血壓、膽固醇水平較低,因此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也較低。美國研究人員已經證實,即使在心臟病發作後,養寵物的人也比其他冠心病患者更有可能在一年後存活下來。

專家表示,原因很簡單。寵物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興奮狀態,進而降低血壓。我們正在滿足我們最原始和基本的需求——觸摸的需求。

東京共西立川醫院精神科主任橫山秋光博士表示,寵物還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孤獨感,創造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並鼓勵與對動物感興趣的人進行社會接觸。它們也是健康運動的刺激物,讓我們忙碌並讓我們感到安全。

1995 年 1 月,日本神戶市發生地震,數千人被迫住在大廳和體育館。儘管規定禁止動物進入公共建築,但官員允許人們攜帶寵物。 「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歷,」日本動物醫院協會主席加藤元博士說。 “養寵物的人顯然更快樂,也能更好地應對災難。”

亞洲的醫療機構越來越認識到動物夥伴的價值。日本動物醫院協會開展的動物治療計畫有超過 900 名志願者,他們每個月都會帶著自己的狗、貓和其他動物前往全國 160 家醫院、兒童之家和養老中心。香港的類似計劃「狗醫生」已蔓延到菲律賓、台灣和中國大陸。

當然,對於任何目睹動物治療計畫實施的人來說,伴侶動物的價值都是顯而易見的。在中國的首屆「狗醫生」會議上,該組織的創始人吉爾·羅賓遜與北京市副市長、當地官員和護理人員一起觀看了向醫院病人介紹狗的過程。一名患有唐氏症的小女孩對陌生人極度害羞,她緊張地走近。幾分鐘之內,她就一邊撫摸著狗狗一邊大笑。會議結束時,她向副市長唱歌。 「她以前從未做過這樣的事情,」女孩的母親告訴羅賓遜。

健康專業人士已經開始認識到寵物對老年人的作用不僅僅是藥物。日本動物醫院協會對 65 歲以上老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養寵物的人比不養寵物的人看醫生的次數減少了 30%。

香港動物福利活動家兼醫生約翰‧韋德伯恩博士說:「我們都渴望關懷,但有時我們發現很難從別人那裡獲得關懷。伴侶動物提供友誼、忠誠和愛。他們總是在那裡,總是很高興見到你。

患有精神或身體障礙的兒童與動物的關係尤其密切。一隻名叫馬尼斯的貓是雪蘭莪柴郡之家社區康復計劃動物治療計劃中的最愛,該計劃旨在照顧殘疾人。走路有困難的孩子會做出驚人的努力來保持平衡,這樣他們就可以和他一起玩;那些頭不受控制地左右搖晃的人努力保持目光接觸。 「這非常有治療作用,」該療養院的經營者 Puan Khatijah Sulieman 說。 “孩子們擁有了他們可以喜愛的動物,並且他們也感受到了被愛的回報。”

在英國,一些監獄現在鼓勵囚犯飼養寵物——籠中的鳥、熱帶魚,甚至是貓。這些可能是帶來態度和行為長期改變的神奇成分,囚犯常常第一次發現給予和接受感情是什麼感覺。

對某些人來說,動物可以提供比人類更一致的情緒支持。英國沃里奇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不善於向他人傾訴、表達愛意或交朋友的人卻能夠對寵物傾注感情。

在香港,香港大學前心理學學生蘇羅傑斯發現,當「狗醫生」動物每週拜訪精神障礙成年人三次時,他們會變得更加外向,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

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有些狗可以透過偵測主人的細微變化來預測癲癇發作。英國獸醫安德魯·埃德尼(Andrew Edney)研究了 37 隻寵物狗對主人即將發作的病症的反應。有些人變得焦慮或不安;其他的則用鼻子蹭著它們的主人,守護著它們,或是跑去抓人。

英國人約翰·斯托達特 (John Stoddart) 患有癲癇和氣喘。在他把一隻傑克羅素梗犬布魯諾帶回家之前,人們一直擔心他會在昏迷不醒的情況下癲癇發作並被舌頭噎住。 “但有布魯諾在身邊,我知道我會很安全。”

當狗撲向他並發出斯托達特所說的「懦弱的叫聲」時,他知道自己有 10 到 15 分鐘的時間躺在地板上,準備好發作。 “我已經記不清他有多少次讓我免遭重傷或更嚴重的傷害了。”

無論我們是寵愛我們的寵物還是依賴它們,我們中很少有人會反對世界衛生組織的聲明,即伴侶動物為我們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啟示。

張雪莉最初反對女兒Alice帶狗進入香港公寓,表示她沒有時間和耐心照顧寵物。但當愛麗絲買了一隻約克夏梗犬時,雪莉對這種友好而頑皮的動物產生了好感,很快又買了第二隻狗,一隻馬耳他梗犬。

幾年後,愛麗絲帶著狗搬出去後,雪莉的丈夫過世了。雪莉悲傷而孤獨,很少離開公寓。出於對母親健康的擔憂,愛麗絲帶著狗搬回家裡了。當愛麗絲去上班時,雪莉花了很多時間照顧動物——準備它們最喜歡的食物,和它們玩耍,並為它們梳理毛髮。她說,扮演狗媽媽的角色幫助她克服了丈夫過世的痛苦。

愛麗絲此後回到了自己的公寓。但她每週都會帶狗去雪莉身邊待上兩三天。雪莉回應了許多寵物愛好者的感受,她說這些狗給了她無限的快樂和愛。 “多虧了動物,我的生活現在好多了。”

[本文發表於2000年8月亞洲版 讀者文摘。 《讀者文摘》擁有本文的版權。]

改編自彼得布朗的文章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