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秋季鳥類遷徙報導

中國北戴河秋季鳥類遷徙,1986-1990

中國北戴河秋季鳥類遷徙,1986-1990

(納入中國鶴觀察1986年報告)

由 Martin D. Williams 編輯

介紹

馬丁·威廉姆斯

北戴河(嚴格的北戴河海濱——北戴河灘:北緯 39°47′,東經 119°27′)是北京以東約 280 公里處的海濱度假勝地,是世界上最佳的遷徙觀察點之一。直到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人們主要從 Axel Hemmingsen 1942-1945 年的研究(Hemmingsen 1951,Hemmingsen 和 Guildal 1968)和 John de la Touche 1910-1917 年在秦皇島附近的研究(La Touche 1920,1921)中得知,連同其他人的偶爾觀察,包括 GD Wilder 和 HW Hubbard (1924, Wilder 1923, 1924a, 1924b, 1925, 1932, 1940, 1941a, 1941b, 1941c),這表明許多遷徙者,包括大量的鶴和東方白鸛 Ciconia boyciana 每年都會經過該地區。最近的研究始於 1985 年春季的一項調查(Williams et al. 1986,Williams 1986)。這是非常成功的——結果包括 652 只西伯利亞鶴 Grus leucogeranus,約佔當時世界已知種群的 40%。
1985 年的研究之後是 China Cranewatch 1986,一項對秋季遷徙的調查。這也很成功,從那以後到 1990 年每年都進行觀測。

北戴河蓮花山上空成群的鶴

本報告總結了1986年至1990年北戴河秋季遷徙調查的結果。結果包括:
1986: China Cranewatch 1986(由 MDW 牽頭;8 名成員,一些成員未滿),8 月 20 日至 11 月 20 日。
1987:8 月 18 日至 11 月 30 日的觀察結果; 12 人(大多數時間少於整個週期)為日誌做出了貢獻;由 Jesper Hornskov 和 John Palfery 協調的數據收集。
1988:Jesper Hornskov(Hornskov 未發表)9 月 8 日至 11 月 18 日的觀察; 10 月 8 日至 11 月 16 日,由 MDW 和許維舒 (Xu Weishu) 領導的 Earthwatch 團隊對晚秋遷徙進行的調查——通常由 JH 提供幫助,儘管日誌是分開保存的。
1989:Michael Fink Jørgensen 在 9 月 14-29 日和 10 月 5-6 日的觀察(未發表);由 MDW、Hsu Weishu 和 Geoff Carey 領導的 Earthwatch 團隊於 10 月 7 日至 11 月 16 日進行的晚秋遷徙調查;包括七位來訪的英國觀鳥者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的觀察。
1990:Jan Hjort Christensen 於 8 月 19 日至 10 月 22 日保存的日誌,此後 JHC 為 MDW、Hsu Weishu 和 Steve Holloway 領導的 Earthwatch 團隊於 10 月 23 日至 11 月 16 日保存的日誌做出了貢獻。

北戴河人居

Stephen J. Holloway、Simon RB Thompson 和 Martin D. Williams

北戴河及其周邊地區的覆蓋範圍與 1985 年春季覆蓋的範圍大致相同,主要的例外是太和池,該區域已被美化,成為鳥類的不良棲息地(見下文)。
儘管 China Cranewatch 1986 的成員在 1985 年調查後僅 14 個月抵達,但該地區發生了許多變化,開發和由此產生的棲息地破壞仍在繼續。北戴河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度假勝地之一,其擴建(包括建立南戴河新城)對移民的棲息地產生了不利影響。
該說明主要詳細描述了 1985 年春季至 1986 年秋季之間棲息地的變化,並提及了一些後續變化; Holloway 提供了更多信息(in Williams 1986,pp. 12-22)。 [請注意,在以前的報告中,包括 Wil-liams (1986),Wade-Giles 羅馬化形式被用於北戴河的地方。在這裡,我們採用拼音系統,例如,Peking 成為北京,Peitaiho 成為 Beidaihe。]

北戴河南岸

北戴河南岸沿岸整體為沙質,有少量岩石露頭。飯店、別墅和其他建築以及小型公園位於海岸邊緣。一些建築物——尤其是老虎岩以西的建築物——坐落在樹木繁茂的大片土地上(例如西山酒店,這裡是 1985 年的探險基地,但現在禁止休閒遊客進入)。這裡有幾棟新建築(1985 年春季後),其中包括酒店,尤其是靠近 Lighthouse Point 的方向。松樹和檉柳 (Tamarix sp.)沿著海灘排列,充當防風林。

Tiger Rocks以東的公共花園(靠近'Study Area Gully')主要種植灌木,如Co-toneaster sp.、Berberis sp.、Rosa sp.、Ligustrum sp.等西方園藝家熟悉的植物。它們變得相當被忽視和雜草叢生,為雀形目提供了茂密的掩護。到 11 月初,枸子和小蘗的漿果豐收,吸引了一些雀形目動物。地面覆蓋物的厚度使該地區難以工作。此外,該地區還受到當地人和北戴河遊客的干擾,尤其是在周末。到 11 月初,騷亂已大大減少;本月在這裡看到的有趣鳥類包括中國白頭鵯、青翅喜鵲 Urocissa cyanus 和 Père David's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davidi(漿果作物,干擾減少,在許多落葉樹落葉時的良好覆蓋使這個公園在 11 月對雀形目動物特別有吸引力)。

沿著南海岸有幾條溝壑通往大海。其中之一——“研究(區域)溝壑”位於雜草叢生的花園西側,1985 年經常被參觀。兩個入口處都有白楊樹林。與少量金合歡刺槐混合。還有一些老蘋果樹。事實證明,一個小沼澤地對食蟲動物很有吸引力,例如暗色鶯(Phylloscopus fus-catus)和拉德鶯(P. schwarzi)。長長的草叢中偶爾棲息著黃腿鵪鶉和潛行的黃鶯。白鶇(鱗鶇)Zoothera dauma 經常光顧溝壑南端旁的一個有圍牆的花園。到 1986 年秋天,儘管沿著溝壑中心鋪設了管道,減少了該地區的溪流,但自 1985 年以來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到 1988 年,南入口處已建起一堵牆,溝壑中間的幾處灌木和樹木已被損壞或移走,附近建築物的施工過程中傾倒了岩石和瓦礫:然而,溝壑中仍然棲息著大量的鳥類。此後,溝壑中建起了一座大型建築;只有溝壑的上部值得參觀。

花園東邊的一條小溪兼作排污口。它的兩旁是蘆葦 Ty-hpa sp.,茂密的牽牛花 Convolvulus sp.。墊子和柳樹 Salix sp。樹苗。雖然工作起來很不愉快,但這個區域連同小而雜草叢生的出海口還是有很多鶯鶯和聊天的地方。

再往東,在使館角附近, 使館溝。 「公園」是 Hemmingsen (1958) 用來形容這條溝壑上部的名詞;這裡有玉米田,一直延伸到鎮上東西向的主要道路,但建設工程已經開始了。一大片Thiya (?) T. orientalis 和松樹帶有效地將這一區域與柳樹和橡樹Anarcus sp. 的下部區域隔開。 (?)。一條沼澤環繞的小溪流向大海,擴散開來,形成了更大的沼澤地。這裡有典型的鶯類、紅腹藍尾鴝(橙腹布希知更鳥)、Erithacuscyanurus 和鶲;一條白永秧雞(Baillon's Crake Porzana pusilla)從沼澤地段被沖走。溝壑中心長滿了大片松樹,並與東側一個植被茂密的大圍牆花園接壤——該花園難以進入,因此觀察範圍僅限於從溝壑中可見的鳥類。

溝渠北邊的玉米田正在重建中。未來幾年,開發似乎很可能會擴展到“公園”的其餘部分。到 11 月中旬,相鄰果園中的樹木(這對鶯和西伯利亞藍知更鳥有好處)被砍伐了。在調查的最後一天,電線橫跨溝渠的南端——因此開發似乎迫在眉睫。在 1986 年秋季之後的幾個季節裡,棲息地退化和出入限制的增加使得該地區的觀鳥活動相對沒有回報;然而,它最近再次證明具有吸引力。

使館角以東的使館角溝壑作為觀鳥區已被飯店的建設所破壞。臨海一側的大片白楊樹林曾經棲息著鶲,但現在似乎對觀鳥幾乎毫無用處。
在 Legation Point 和 Lighthouse Point 之間,酒店佔據了半耕地和灌木叢。 1986 年,一條軌道允許沿著海灘進入;到1987年已經成為公路(現在公路一直通到北戴河沿岸)。

燈塔角 對外國人來說仍然是禁區。然而,在東山賓館的場地被參觀了兩三次之後,一名酒店工作人員表示這裡是禁止進入的。酒店場地似乎非常適合觀鳥,樹木繁茂,而且是吸引沿著海岸或從海上抵達的移民的最佳地點。
在隨後的幾年裡,觀鳥者造訪了這一點,發現它對遷徙的鳥類來說是多產的(海明森發現它是春天最好的地方之一)。他們通過該點西側圍欄上的一個缺口進入,並沿著一條小路到達其南端。這穿過樹木;事實證明,兩條小溝渠對包括畫眉在內的鳴禽很有吸引力,還有一個小蘆葦床也棲息著鳥類。

北戴河東岸

魚鉤點 1985 年春天,菲什胡克角 (Fishhook Point) 上方的田地開始了建設工作。到了 1986 年秋天,這個地區幾乎變得面目全非。曾經是田地的土地上有一座大型的、有圍牆的旅館大樓、許多建築物和兩條新道路。許多沿海灌木叢已被清除;唯一剩下的能夠產生鳥類的植被是在該地區附近的別墅花園和果園中。飯店內有一個蘆葦叢生的小池塘,裡面棲息著白永秧雞和冠鶯。儘管大門有時是鎖著的,有時觀察者也被拒之門外,但還是進行了一些參觀。
大海仍然值得檢查鷉魚、鴨子等,但在 1986 年,該點附近似乎對雀類沒什麼價值。新架設的電話線很受燕子的歡迎;一個建築工地放著精選的百靈鳥和鹀。
到 1988 年,在海岸上方和新的海岸公路沿線進行了大量植樹活動;覆蓋層已被允許發展,並且該區域已重新獲得對遷徙雀類的一些吸引力。

鷹岩溝 自 1985 年春季以來,鷹岩南面的人工耕作小溝壑幾乎沒有變化,仍然是一個適合坐下來觀賞和拍攝鳥類的宜人場所。溝壑中隨處可見鶯、鶯和鹀的蹤跡。流經溝壑的小溪有幾個地方長滿了蘆葦,大部分時間都沒有受到干擾。茂密的桃園覆蓋了路邊的大部分區域,穿過新種植的樹木和嫁接物的苗圃,到達成熟的蘋果和梨園(威廉姆斯 1986 年報道,溝壑中沒有柑橘樹,因為北戴河對於柑橘產業來說太北且寒冷)。畫眉經常光顧桃子,而老區則可見長尾朱雀和藍翅喜鵲(1985 年春季,溝壑是長尾朱雀最喜歡的棲息地)。唯一的變化是 11 月大部分老果樹被連根拔起。與 1985 年春天不同的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鳥類遭到槍擊。
1987年秋,溝谷上部(與下部被一堵小牆隔開)的許多樹木被連根拔起; 1988 年秋天,建築工程在這裡進行,從那以後,這上面的部分很少有鳥出沒。

鷹岩 這個海岬發展成為一個旅遊景點,需要建造涼亭和人行道,並在一架真正的米格戰鬥機上放置紀念品快照(此後已被移除)。入場費雖然以西方標準來說很小,但執行得很嚴格。遊客對觀察者的干擾可能會令人不快,但懸崖面的短暫下降可以讓人們找到一個安靜的有利位置,從那裡觀察沙灘並俯瞰大海(由於高度優勢,通常是從這裡比從沙灘更容易看到海上的鸊鷉、鴨子和其他鳥類)。
到 1988 年秋天,除了拆除戰鬥機外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橫河沙坪

橫河穿過沙坪入海,沙坪是鷹岩以北約1.75公里的河口區。自1985年以來,該地區基本上沒有變化,但南緣建造了兩個人工湖,鷹岩下方也有座椅和小亭子。

除了海薰衣草補血草等耐鹽物種的墊子外,沙灘上幾乎沒有植被。和 glaswort Salicornia sp。沙坪西南部的一個大床被涉水者用作棲息地,百靈鳥和鶺鴒經常出沒,儘管它經常被漲潮淹沒。

調查之初,沙坪上覆蓋著淤泥,與1985年春季的情況不同,當時該地區主要是沙質,淤泥主要局限於橫河河道。這顯然主要是由於潮汐比春季大部分時間高得多,經常到達北戴河-秦皇島高速公路;夏季降雨量較多也可能有助於將泥沙沖刷橫河至沙灘。到 11 月,淤泥層已基本消失,當時漲潮時的覆蓋範圍通常較小(似乎冬季潮汐往往比夏季低,可能是因為冬季氣壓通常較高)。

沙灘上的濱鳥,包括灰尾閒話者和大濱鷸

淤泥明顯增加了鳥類可獲得的食物,而沙坪對於 11 月初的濱鳥和海鷗等水鳥來說是極好的。在調查期的前三週,濱鳥的數量和多樣性最高:8 月 27 日上午,我們看到了 34 個物種的 2000 多只濱鳥。 9 月 4 日至 6 日期間,一隻諾德曼氏綠腳鷸和一天內多達七隻遺鷗 Larus relictus 是在沙灘看到的“明星”鳥類。

遷徙現象經常很明顯,鳥類通常從海上飛向東部或東北部,然後向南或西南方向(城鎮上空)飛去。或沿著海岸旅行。其中包括許多在蓮花山觀察點看到的物種,以及一些物種,例如鴴鷸鳥和白翅燕鷗Chlidonias leucoptera,這些物種在蓮花山觀察站的數量比在蓮花山觀察到的要多,或者在蓮花山沒有記錄。在幾個遷徙浪潮日,例如 8 月 27 日,路過的濱鳥群有時會短暫登陸,然後繼續向南。

與 1985 年春季一樣,該地區受到貝殼和海藻採集者和漁民的干擾。偶爾也有獵人:9 月 22 日,一隻斑尾塍鷸 Limosa lap-ponica 被獵殺,一隻遠東麻鷸 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被打殘。

毗鄰沙灘的一塊位置非常便利的玉米田經常生產大量的鷚和鶺鴒以及藍喉鳥 斯維西絲蟲 在周圍稀疏的植被。

草沙 海明森將沙灘以北的地區命名為「草沙」。他提到,在他到達北戴河之前,樹木已經被清除了;該地區主要是長滿草的沙丘,夏末秋初有草地或淺草池塘。在他指出的鳥類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東方白鸛、鶴和大鴇。這些不再大量降落在北戴河(至少鶴和鴇出現在灤河口,其中部分可能類似於海明森時代的草沙:見下文“其他地方的訪問”)。
我們保留了沙坪以北沿海地帶的名稱,該地帶以北戴河-秦皇島高速公路為西界。該地區包括一大片金合歡,以及一些較小的決明子種植園。以及相關的灌木叢和高草。看到了一些遷徙雀形目;似乎大多數食蟲動物都從這裡快速移動,大概是因為那裡的昆蟲相對較少;尤其是在秋天快結束的時候,可以看到成群的彩旗。
自 1985 年春季以來,該地區變化不大。

橫河水庫

橫河築壩形成的小型淺水庫到 1986 年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其周圍環境也是如此。水庫以北的有限建築工程仍在繼續,但水池和乾涸的沼澤地區仍然存在。自 1985 年春季以來,水庫北側的金合歡灌木叢已大幅成長,導致進展困難。同樣,南側的楊樹和其他植被也阻礙了進展。水庫本身從大約半程開始就長滿了蘆葦,隨著季節的推移,當地人會系統地砍伐和乾燥蘆葦,最終用作燃料。在植被茂密的地區進行觀察非常困難,毫無疑問,許多潛伏的鐵軌和蒼鷺都被錯過了。

水庫和周圍環境證明與 1985 年春季一樣好;看到的鳥類包括小燕鷗、鐵軌、尖嘴鶯和蝗蟲,以及少量的鴨子。猛禽經常獵殺鄰近的田地。金合歡灌木叢和灌木叢是鹀、鹀和鹀最喜歡出沒的地方,而蘆葦叢生的邊緣在 10 月下旬出現了一群酒喉鸚鵡 Para-doxornis webbianus。從水庫南緣延伸出來的稻田、沼澤地和河道基本上沒有受到干擾。

現在,魚池佔據了水庫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1989 年春天,在水庫以北建造了更多的魚塘。 1990年,北戴河政府在該地區西南部建立了鳥類保護區;然而,開發經費並未到位,1995 年春,一條穿過「保護區」的道路正在修建。

已經有一個保護區,由秦皇島林業局管理,從水庫北界向北延伸(到秦皇島南界?)。這裡與其說是自然保護區,不如說是人工林:部分原因是這裡很難種植樹木,所以只種一種樹種。它對鳥類來說並不是特別有吸引力,儘管會發生過境遷徙,1985年春天發現的中國池鷺Ardeola bacchus的小群落就在這個保護區內(儘管不在同一地點;數量有所增加,白鷺也可能築巢) , 黑枕金鶯 Oriolus chinensis 是常見的繁殖鳥類和兩到三隻普通雉雞 雉雞 1988 年秋天就看到了——儘管後者可能是圈養的,因為水庫裡有圈養的鳥類。

戴和 (= Tai-Ho)

戴河在鎮南流入大海。這座可以方便地通往南岸、進而通往大河池和洋河的橋樑已於 1986 年 8 月拆除,新橋的建設工作才剛開始。要過河,需要騎自行車逆流而上幾公里,然後乘坐臨時渡輪服務過河。由於這種不便以及正在進行的建設工作,1986 年在戴河和洋河河口進行的觀測比 1985 年要少。艱苦的旅程的動力。

戴河沿岸的植被與橫河水庫和沙坪的植被明顯相似。上游地區排列著大片蘆葦,周圍有大片玉米田和小金合歡灌木叢。河口沿岸生長著海角草和海薰衣草。

大和池 1985 年春天,這個小鹹水池非常適合涉水者。但到了 1986 年秋天,連接水池與大海的水道已被築壩,水池也被景觀化為兩個魚塘,裡面的鳥類很少。這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游泳池曾經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工作場所,可以看到很好的鳥類,而且它很受長趾鷸和尖尾鷸等物種的歡迎。常見。

洋河 (= Yang-Ho) 河口與樹林

戴河和洋河之間的沿海地帶正在遭受開發商的侵害,作為一個新的旅遊勝地,南戴河(=戴河南岸)正在建設中。儘管當地人進行了集中管理和修剪(他們清除大部分死亡物質用作燃料),但金合歡林地仍然相對未受損,這使得鳥類變得非常難以捉摸。 1986 年秋季,人們對這片樹林的訪問相對較少;斑點布希鶯 胸緩翅魚 和灰背鶇 溫室鶇 是這裡看到的值得注意的物種。

1986年,橫跨洋河口的大橋剛剛開工。與 1985 年春天一樣,事實證明,使用這個河口觀察鳥類很困難,因為該地區暴露在外,而且觀察遠處涉禽的光線通常很差。特別是在這個季節的早期,濱鳥和海鷗的數量普遍低於 Sandflats; Great Black-headed Gull Larus ichthyaetus 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發現。到了深秋,洋河比沙坪更適合鴴鳥,沙坪可能沒有那麼吸引人了,因為大部分淤泥層都已經消失了。 11 月,大量黃眼金眼鮎經常出沒於河流和河口。

像鷂這樣的猛禽經常在附近的稻田和田野上捕食,部分原因是洋河地區地勢平坦,是觀察可見遷徙的好地方。該地區的稻田和沼澤地經常棲息著雛鳥、鶯和鹀;多次看到一隻漂亮的中國灰伯勞 Lanius sphe-nocercus。

到1988年秋,戴河和洋河大橋已經建成,一條公路從北戴河向南,沿著海岸,最終到達昌黎。南戴河的規模擴大了很多。洋河南岸有橋可通; 1987 年秋天,當水大部分被排乾時,這裡廣闊的魚塘可以容納海鷗和濱鳥,河邊形成的一條小河道經常容納桑德斯鷗 Larus saundersi 和遺鷗。

蓮花山

與1985年春季一樣,大部分可見遷徙觀測都是在蓮花山進行的,蓮花山位於城鎮西部,最高高度為150-160 m。然而,當觀察員第一次訪問 1985 年位於最東山頂的觀察站時,士兵告訴他們離開(有時在山的東南側進行軍事訓練演習)。在短暫嘗試了蓮花山的最高點後,由於缺乏合適的有利位置(山頂涼亭的觀察因樹木部分遮擋視線以及遊客數量的增加而受到影響),我們開始從位於山頂的一個岩石小丘進行觀察。這座主山的下方和西邊。這為南部、西部平原和北部山海關上方的山脈提供了絕佳的視野,儘管山脈阻擋了東部城鎮和大海的大部分視野。這是一個賞鳥的好地方——雖然有時有點暴露。這是觀察路過的遷徙者的良好有利位置,儘管那些經過蓮花山以東的遷徙者(尤其是大多數鶴)的視野通常很差。

這個有利位置周圍的主要植被是松樹,混合著較小的橡樹和櫻桃李屬植物。地面覆蓋物包括西方園丁熟悉的物種,如鳶尾 Iris sp.、黃花菜 Hemerocallis sp.。和野橙百日草 Zinnia sp.

初秋時節,黑色和黃色的大型蜘蛛數量非常多。它們的網似乎掛在遠離主路的每棵樹之間。

尤其是在深秋,當地人會在樹林中尋找枯死的植物材料作為燃料。樹葉和枯枝被清掃,樹上枯死的樹枝被敲打看是否還活著,沒有就拔掉,我們甚至看到有人使勁搖晃松樹,然後把針葉掃起來。這無疑限制了該地區對野生動物的價值。

山麓有幾個小水庫和池塘,它們的相關植被和吸引的鳥類往往各不相同。觀察點西側可見“翠鳥池”,池水淺,四周柳樹、蘆葦叢生-翠鳥 阿爾塞多·阿蒂斯 是調查初期的突出物種。 「魚鷹池塘」位於觀察點下方、北面,主要用作牲畜澆水和鯉魚養殖池塘:兩隻魚鷹 人們發現它們在該地區呆了長達四個星期,以利用這種簡單的食物來源。鴛鴦 艾克斯 出現在「柑橘池」和「隱池」。前者靠近觀察點以南的一個小山谷底部,缺乏任何海岸線植被,而隱藏池塘則被茂密的植被和雜草叢生的果園很好地隱藏起來(直到畫眉和鶯的大量遷徙後才被發現)已經完了)。

鱂魚池下面是古老的稻田和沼澤。兩個水閥 灰蠅 和一隻施倫克麻鰍 剛毛蟲 九月初值得注意的是,嗜好 在這裡,人們在山間徘徊,觀看打獵,深秋時節,稻田和鴛鴦池邊到處都是彩鹀。
蓮花山西北坡周圍遍布蘋果園和梨園。這些非常適合彩旗和西伯利亞口音 夏枯草 在賽季末。

至少發現了五個捕捉鳴鳥的地點。這些設施大多在十月和十一月投入使用,當時採石場物種為歐亞黃雀、紅雀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和日本斑嘴雀 Eophona personata。還有一個誘鷹場,主要在 10 月和 11 月運作;獵物是年輕的北方蒼鷹Accipiter gentilis(請參閱下文「北戴河候鳥面臨的危險」)。

寺廟溝 (海明森的名字;該地區曾被稱為 蓮花山溝 1985 年春天)從雙橋出發,經過一座小寺廟,終點位於最高山丘和最東山丘之間的縫隙下方。自 1985 年春季以來,這裡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並且定期產下白鶇和秋季唯一的西伯利亞鶇 Zoothera sibirica。
進入西山溝並不容易,因為西山旅館(1985年的探險基地)已經關閉,我們找到溝壑的唯一途徑是沿著寺廟溝下行,它“成為”西山溝的下游雙橋。溪谷的西側及其小徑和果園已被西山酒店接管,正在修建一堵牆以完成這種分離(用帶刺鐵絲網圍起來)並沿著溪流東岸。由於通道問題和持續的變化,很少有人到溝渠參觀。

為了進入蓮花山,我們從最高山的東側入口進入,通過一條從鎮上通往蓮花山的道路到達。這裡收取入場費(按照西方標準來說很小),儘管我們最終說服了售票員讓我們免費進入(而且通常比他們先到)。

到1988年秋,西山溝的圍牆已經完工,小路也已完工。另一個通往蓮花山的入口已經建成,就在西山旅館的上方,可以很容易地進入溝壑。觀察員在 1987、1988、1989 和 1990 年的晚秋使用了 1985 年春季的觀察點,結果證明它們對鶴類非常有用,儘管從岩石小丘上算出 har 和雀鳥等候鳥可能更好。

北戴河公園和園林管理局在西蓮花山建立了一個自然保護區——“百鳥公園”。

外交人員招待所是我們 1986 年秋天的基地,位於海濱,就在老虎岩的北面。古老的別墅式花園中散佈著茂密的松樹和橡樹。一個亭子旁邊的小溝裡有樹木和一些茂密的植被,亭子已經工作了很多天。鶲和柳鶯在這裡覓食,偶爾還有白畫眉和大鷹杜鵑 杜鵑 9月12日至16日期間出現。

飯店西邊的 Pines 和 Thiya(無論是在場地內還是在場地附近)都抱著一隻長耳貓頭鷹 阿西奧耳棲息地 調查快結束時,11 月 19 日的最高數量為 25 隻鳥。

方法

這些方法與 1985 年的調查(Williams 1986)相似,觀察(使用雙筒望遠鏡和望遠鏡)提供了數據收集的手段。調查中註意到的絕大多數路過移民都是在從合適的有利位置(尤其是蓮花山)進行長期觀察期間記錄下來的。每天對出現在代表北戴河及其周圍各種棲息地的地區的移民進行計數。

1986 年和 Earthwatch 的調查特別強調通過在城鎮西部邊緣的蓮花山的有利位置保持觀察來記錄活躍的遷徙鳥類。這是因為在北戴河記錄的路過候鳥總數可能很大,而且不同季節的結果比較相對簡單。

在其他調查期間,蓮花山觀察點也有很好的覆蓋,儘管這不太系統。

在 1986 年和 Earthwatch 調查期間,記錄了北戴河及其周邊地區的鳥類記錄。另外,記錄北戴河地區存在或遷徙的鳥類總數。

用於記錄過往移民的方法


記錄過路移民的主要地點是蓮花山。 1985年春,在東南山上進行了觀測。它比西北方向的“主”山稍低一些,西部和西北部的景色被遮擋。然而,其他方向也有絕佳的景色。 1986年秋天,1986小組的成員開始在這裡進行觀察後不久,他們就被士兵揮手示意離開(觀察點位於軍事區附近)。主山上的其他地點也被嘗試過,但沒有一個令人滿意——樹木遮擋了視線,而且遊客太多,因此選擇了主山西側的一塊岩石露頭作為秋季大部分時間的觀察點。這裡比東南山低,東面的視野很差,因為被主山擋住了(看不到北戴河的大部分地區),但平原的視野很好。

事實證明,這個露頭是一個很好的觀察點,但在1986 年,大多數鶴都經過了蓮花山以東,成群的鶴在主山後面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或者只有在它們出現在山的南坡上時才被發現。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觀察鶴(並可能記錄更多,並確定更高的比例),1987 年深秋和地球觀察調查期間從東南山進行了觀測(沒有來自士兵的麻煩)。 1987年至10月20日及1988年至10月中旬左右,以及此後偶爾使用該岩石露頭作為觀察點; Hornskov(1989)認為它比東南山更適合記錄遷徙的小雀形目鳥類。它也可能更適合記錄主要經過平原的鳥類,例如猛禽和鸛。

對鶴和鸛群中鳥類數量的計數和估計比白嘴鴉更加謹慎 烏鴉 或食腐烏鴉 C. 冠。因此,白嘴鴉或食腐烏鴉的群體通常由一名觀察者“計數”,他可能會相當快速地估計,例如60 隻鳥(也許通過數十隻鳥,然後估計鳥群中有多少隻) ,這是輸入到日誌中。

鶴和鸛鳥群經常由不只一位觀察員進行清點,只有在所有清點完成後才會公佈數字。在某些情況下,也許在重新計數後,數字完全一致並被輸入日誌中。在其他情況下,選擇“最佳”數字,或輸入平均值。我們發現,即使是較大的鶴群(可能超過 300 隻),計數也可能產生相同的數字(最大的「鳥群」通常是鶴群,每個群都可以單獨計數)。這表明即使是最大的鶴群也可以被準確地計數。然而,在「浪潮」日,可能會出現問題,因為羊群可能會快速連續經過,沒有時間重複計數。

只要有可能,成群的鳥類利用熱量來增加高度並因此在遷徙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減少能量消耗,因為它們“受熱”而沒有被計算在內,因為此時它們可能無法準確計算(起重機,鸛,猛禽,雨燕和烏鴉都以這種方式使用熱量)。如果這些鳥在它們被定位時處於熱氣流中,我們發現最好等到它們開始從熱氣流頂部起飛(就像猛禽那樣),或者在我們開始之前重新組合成鳥群隊形(例如鶴)數數。

為了通過在日誌中輸入從多個地點看到的相同鳥類的記錄,盡量減少對路過的大型鳥類(如鸛、鶴和猛禽)的過度記錄,比較了鳥類的數量、飛行路徑和時間。如果似乎從不止一個地方看到過鳥類,則日誌中只會記錄一次觀察結果。對於小型鳥類,尤其是雀形目鳥類,所有的觀察結果都被記錄下來,因為假設從沙坪看到的絕大多數與從蓮花山看到的不同。

在 1986 年和 Earthwatch 調查期間,日誌中輸入的總數只是所有計數的總和。在 1987 年和 1988 年 (Hornskov 1989),如果認為這更好地反映了數字的真實準確性,總數會被任意向上或向下舍入,這可能主要來自近似計數,例如,總數 232 可能被向下舍入到230。

每日覆蓋程度的變化

以下因素影響了每日覆蓋的程度。

觀察員人數 調查期間觀察員的數量波動較大,從 1 名到 10 名甚至更多(通常為 3 到 7 名)不等。有一名觀察員的主要時期是1988年9月8日至10月7日、1989年9月14日至29日和1990年8月19日至10月22日(儘管,特別是在1990年,在這些時期訪問的觀鳥者提供了一些幫助),而最近十次1987 年 11 月的日子。

天氣變化和停飛或飛過的鳥類數量 就像 1985 年春天一樣,天氣很少是影響該地區覆蓋程度的唯一因素:有幾天,大雨或大雪促使觀察者躲在酒店房間裡(一旦天氣開始放晴,有時就會出現明顯的大量遷徙——即冷鋒正在向東移動)。

1986年,如果天氣允許,每天都會對蓮花山進行觀測。觀察點依輪班制值班,觀察員在場的人數很少少於兩名;觀察時間總計 853.6 小時(2624 工時)-平均每天約 9.25 小時。最初,觀測通常在 07 點 30 分開始;開始時間變得更早,因為黎明後不久,斑鷂馬戲團就會大量通過,而九月的一些手錶在06點30分開始(北京夏令時間;日出前)。

觀測通常在 15:00-16:00 結束(在非常安靜的日子裡很少在 12:00-13:00),有時會持續到 18:40(9 月 12 日,遷徙頻繁的一天)。在秋季晚些時候,觀測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往往較晚(通常為 06:30-07:00 至 16:00-17:00,冬令時:中國已放棄夏令時)。這是因為清晨飛過的鳥類較少,尤其是鶴,主要出現在下午。同樣,如果沒有任何東西經過,觀測就會縮短;如果有大量遷徙,觀測就會延長;如果天氣看起來有希望,觀測就會比正常情況更早開始。

地球觀察調查期間蓮花山的觀測 大致遵循深秋模式,但如果沒有什麼進展且條件不佳,更有可能被放棄,並且在訪問其他地方的幾天中北戴河沒有觀測到(所有這些天,天氣似乎都很糟糕)用於遷移)。

結果

1986年秋遷徙時間

馬丁·威廉姆斯

每次秋季調查記錄的遷徙時間大致相似。以下說明基於 1986 年秋季的調查,並指出了隨著秋天的進行而看到的鳥類。 (另見附錄。)

調查初期,8月下旬,日最高氣溫維持在30℃左右(範圍28.5-33℃),最低溫在21.2-24℃之間。

鴴鷸是北戴河最早的秋季遷徙鳥類之一(La Touche 1920、1921和Hemmingsen and Guildal 1968的記錄表明,北戴河秋季鴴鷸類鳥類遷徙的高峰出現在7月底和8月初左右),且數量較多, 27日記錄到34個物種的2000多隻個體。

白翅燕鷗 白翅石蠶 也很常見,8 月 30 日的最大數量為 900(海明森早在 6 月底就注意到「無數的數量」沿著海岸經過)。超過 9000 隻太平洋雨燕 太平洋鴨 8 月 20 日至月底期間記錄了這一事件,其中近一半在 30 日下午的短短兩個小時內就過去了。

調查中的第一隻遺鷗 遺鷗8 月 23 日,在沙灘發現了該物種唯一的成蟲,也是秋季看到的唯一成蟲。

北極鶯 北方柳鶯, 黃腰鶲 花斑鰍, 烏黑鶲 西伯利亞鷙, 灰紋鶲 灰麻雀 和亞洲天堂鶲 天堂神龜 是早期雀形目遷移者之一。

9 月上半月,經過的移民數量頗豐,值得注意的總數包括 2,874 隻斑鷂 黑馬戲團 和 170 隻白喉針尾魚 尾犀 10 號,170 隻鳳頭蜜鵟 東方青鱸, 2957 架斑鷂, 152 架 日本雀鷹 紅鷹 和 915 東方 Pratincoles 馬爾迪瓦格萊烏拉 12 日。清晨,雀形目鳥類遷徙活躍,數量包括 13 號的 483 隻理查德鷚 Anthus richardi、1438 隻黃鶺鴒 黃鰍 6日189中文
粗嘴雀(黃嘴粗嘴雀) 飛鸛 9 月 7 日。

隨著九月的到來,雀形目鳥類的種類不斷增加,西伯利亞紅喉鳥等物種首次被發現 卡利奧佩鶇, 紅側藍尾鴝(橙側布希知更鳥) 眼鏡猴, 栗耳鹀 黑鷸 和黑臉鹀 斜頭桉 下半月期間。 9 月 8 日,沙灘出現了兩隻初冬遺鷗;初冬鳥類的目擊事件將持續到調查結束。

在九月中旬到十月第二週的大部分時間裡,天氣都很穩定(反氣旋),蓮花山的觀測結果相當低效。

鳴禽活動仍在繼續,例如 238 橄欖背鷚 紅花 9 月 24 日記錄,951 隻栗側繡眼鳥 紅胸大葉藻 9月20日南下,有大量家燕 燕雀 和紅腰燕 達烏里卡,截至 10 月 4 日,總數分別超過 950 和 2700。然而,猛禽的數量總體上令人失望,最高數量為 9 月 20 日的 500 隻斑鷂。

9 月 23 日,3504 隻灰頭田鳧 灰白雲螺 是從觀察點記錄下來的。

9 月 28 日,人們注意到拉德鶯大量湧入,當時記錄了 159 隻。雖然這是參與「秋天」的主要物種,但還有大量其他地面雀形目鳥類,包括六隻西伯利亞紅喉鳥、八隻藍喉鳥 斯維西絲蟲, 五隻白鶇 (Scally Suchhes) 道馬獸, 28 隻披針鶯 披針蝗, 114 黃眉鶯 (Inornate Warblers) 無花柳葉蜂, 21 紅喉鶲 Ficedula (parva) albicilla 和 209 隻黑臉鹀。

10月9日晚,一股冷鋒在北戴河上空向東移動,隔天出現一陣遷徙,當時有146隻灰鷺 灰鷺, 160 隻紫鷺 紫花獼猴桃 以及 16 種猛禽,其中包括 56 隻北方蒼鷹 龍鷹, 319 普通禿鷹 和五隻大斑點鷹 天鷹——向南移動。

從這一天到調查期結束,天氣恢復到中國東北地區典型的周期性(Hemmingsen 1951),並且通常在冷鋒之前相繼到來的偏北氣流刺激了進一步的遷徙“浪潮” 。鶴和鵝開始大量出現,高地禿鷹也開始出現 相當普遍,10 月 28 日的最大計數為 102。

首隻大型東方白鸛 白鸛 羊群——編號大約。 10 月 29 日黃昏時發現了 280 隻鳥類(超過調查前已知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11 月 5 日記錄到白鶴和白頭鶴的最高單日總數,分別為 1269 隻和 438 隻。第二天,東方白鸛的數量達到高峰,僅 3 次目擊事件,就有 742 隻(成群的約 360 隻和約 380 只,以及兩次)。

整體遷移在 11 月顯著下降,當時大多數冬季遊客已經定居。後期記錄包括 11 月 17 日的一隻紅喉鶲。

11月16日,橫河水庫和沙坪大部分被冰凍,截至該日期,即使在遷徙天氣明顯良好的日子裡,過境鳥類的數量也相對較少。古沙鴨(普通秋沙鴨) 秋沙鴨 是最後一批大量出現的水禽;在調查的最後一周,蓮花山觀察點記錄了 400 起。丹頂鶴 日本鶴似乎是穿過北戴河的最耐寒的鴇屬成員,繼續少量出現,大鴇數量達到峰值 奧蒂斯·塔爾達11 月 17 日製作了 70 隻鳥。

移民經過北戴河的路線觀察

馬丁·威廉姆斯

觀察到經過北戴河的遷徙者大多順著海岸的走向——即從東北向西南方向飛去。許多飛機飛越該鎮,而不是繞著北戴河佔據的大致呈三角形的岬角飛行。

La Touche (1914) 也發現鳥類在秋季傾向於跟隨海岸:“飛向南方的鳥類通常會跟隨海岸線,白天可以觀察到許多物種,繞過海岸或從頭頂飛過,或者在清王濤上空[= 秦皇島] 或不遠的內陸。 Wilder (1924a) 觀察到較小的鳥類“穿越[渤海]海灣”,並提出:“它們的遷徙路線可能只是大致沿著中國海岸,通過飛行而不是繞過海灣來切斷海灣,因為水禽似乎是這樣,所以它們的飛行路線是西南。他說,La Touche 還發現較小的鳥類穿過海灣,但 La Touche 似乎只是在春天才發現這種情況(La Touche 1914)。從我們的觀察來看,從海灣對岸飛來的鳥類——可能包括猛禽、鶴等,以及雀形目——可能只是從山海關附近抄近路,跨海到北戴河,而不是跟隨海岸的曲線。雷達研究將有助於確定鳥類穿過該地區的路線,並顯示鳥類遷徙集中在北戴河的程度。

濱鳥和燕鷗是鳥類在北戴河上抄近路的典型例子。從對沙坪的觀察(很少有人從蓮花山看到,因為它們向東過遠),他們似乎傾向於沿著海岸到達沙坪,然後越過北戴河,然後繼續沿著海岸前進。

起重機也主要通過北戴河,甚至出海。 1986 年記錄路線的 4779 台起重機中,約有 3091 台(65%)從蓮花山以東經過(這讓觀察者非常沮喪,因為最高的蓮花山嚴重限制了從這個方向觀察的視線) 1986 年觀察點)。雖然在晚秋沒有記錄路線,但大多數鶴再次飛到觀察點的東邊。這與春天形成鮮明對比,春天似乎有鳥類飛越平原的趨勢,這也許是 Hem-mingsen 秋季鶴的總數大大超過春季總數的原因。較大的鳥群特別容易越過城鎮或海洋,這可能是因為它們由習慣沿著海岸旅行的鳥類帶領(較小的鳥群,因為它們的鳥類較少,不太可能有“老手”)。

與鶴相反,大多數東方白鸛飛越北戴河平原內陸:1986 年記錄路線的 2358 隻鳥中有 1565 只(66%)飛越蓮花山以西。黑鸛飛過平原的密度甚至更高;在北戴河以西可以看到幾隻鳥群(即使通過望遠鏡也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這可能反映了該物種喜歡在山區以及低地和濕地棲息,這些地方可能是東方鳥類首選的棲息地白鸛。

猛禽也主要飛越平原,儘管它們的路線可能比上述物種更容易受到風向的影響。西北風通常對猛禽來說是最有利的,這表明這些鳥類是從更典型的路線向東漂流到北戴河以西的。

在山海關的偶然觀測提供了更偏西的路線的進一步證據。北戴河以北30公里。人們注意到,在北戴河幾乎沒有明顯遷徙的日子裡,或者天氣條件與北戴河遷徙非常安靜的日子裡一樣,猛禽和黑鸛會在山海關以東的山脈上空飛翔(參見“訪問其他地區”)。 ”)。

當主要路線在平原上空時,猛禽可能傾向於在早上比下午更多地飛越城鎮和蓮花山:例如,1988 年 10 月 11 日,當時大約是 1988 年 10 月 11 日。砍伐了 1100 隻普通禿鷹,鳥類在早上飛過城鎮和蓮花山,中午時路線大致以蓮花山為中心,下午中午看到的鳥大多飛向西方。這可能是由於白天的熱量發展所造成的。因此,據推測,猛禽在清晨的數量比上午中旬到下午早些時候的數量要少,尤其是斑鷂,有時數量如此之高,以至於只能用雙筒望遠鏡才能發現。

小雀鳥在寬闊的前沿遷徙,飛越北戴河(沙灘是記錄清晨雀形目鳥類活動的好地方)和平原,儘管沒有任何記錄表明有任何數量飛過城鎮以東的海域。與其他幾種鳥類一樣,它們似乎傾向於從海上飛到城鎮東部,然後通過陸地向西或西南方向飛行。這可能反映出北戴河岬角,尤其是蓮花山,作為平坦海岸線上的地標。如上所述,蓮花山的岩石露頭可能比東南山更適合記錄活躍遷徙的小雀形目鳥類。

某一天的雀形目鳥類遷徙可能不會涵蓋廣泛的範圍,不同地點記錄的數量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很好的例子是 1988 年 10 月 11 日,戴河記錄到 2715 只中國擺雀 Remiz pendulinus,但蓮花山只記錄到 50 只;1988 年 10 月 13 日,記錄到 4500 只北雲雀 阿勞達阿文西斯 戴河有記錄,蓮花山只有144個。這兩天的風力為四到五級,11 日為西北風至西風,10 月 13 日為西風,因此鳥類可能飛得很低(2017 年在蓮花山記錄到大量活躍遷徙的小雀鳥)。其他日子)。

天氣與遷徙之間的相關性

馬丁·威廉姆斯

Hemmingsen(1951)指出,在中國北方,氣溫和氣壓等天氣變量呈現週期性波動,典型的變量高低間隔為 5 到 7 天。在北戴河看到的候鳥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天氣的這些波動,一些鳥類,例如鶴,顯然已經進化出候鳥策略,即等待最佳候鳥條件,然後再開始經過北戴河的旅程。

這些最佳條件通常包括帶有偏北成分的風,尤其是在冷鋒向東經過該地區之後,並且可能導致壯觀的可見遷徙“浪潮”。

數千或數万隻鳥類也可能出現在“墜落”期間——停飛的候鳥抵達,通常很少有可見的遷徙。這些下降顯然主要與氣壓下降同時發生。

因此,天氣的周期性變化有助於刺激遷徙,遷徙浪潮和湧入相當頻繁,儘管涉及的鳥類數量可能有很大差異。然而,即使天空通常晴朗(即鳥類不會遇到導航問題),穩定的反氣旋天氣也可能導致很少明顯的遷徙。這可能部分是因為風輕且多變,鳥類喜歡等待更穩定的北風;此外,在這些情況下,通常溫暖的天氣將有助於確保仍有食物供應。

天氣刺激遷徙波

如前所述,在冷鋒過後,即在典型的秋季遷徙天氣中,有時會注意到可見的遷徙浪潮(Elkins 1983)。通常,在鋒面到來之前,天氣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天氣可能很溫暖,並且很少有遷徙(可能有大量的地面鳥類;見下文)。鋒面到來的標誌是天空變得陰沉,當鋒面經過時,可能會下大雨或雪,風向從西向北擺動,變得清新或強勁。雨或雪最終會減弱,能見度會變得良好或非常好,天空最終會放晴(有時,直到雲層向東飄過,風才會變得清新)。

1989 年 10 月 14 日至 15 日期間,冷鋒刺激了北戴河遷移波,這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北戴河東部金山賓館的觀測發現,有200多隻身份不明的鴨子向南飛向大海,但在下雨期間幾乎沒有其他過境的鴨子。然而,當上午9點左右雨勢減弱時,灰鷺的遷徙就明顯了;從此時到11時30分,北戴河東岸觀測員記錄到1417次。兩隻白琵鷺 白樺 和135隻大鸕鶿 碳鸕鶿 上午也值得注意。中午時分,天氣有些平靜,但隨著天空放晴,還有北風(寒冷),下午出現的黑鸛數量佔全天總數的 21 隻。 黑鸛, 26 隻歐亞雀鷹 , 26 架 北方蒼鷹 龍膽草, 427 普通禿鷹 , 1167 達烏爾寒鴉 烏鴉 和 2693 車 烏鴉 或食腐烏鴉 C. 冠.

次日,風仍為北風,清新,清晨(8點左右轉為微光,上午中旬開始為西風),天空晴朗,波浪持續,有歐亞雀鷹52只、北方蒼鷹41只、740只普通禿鷹、三隻獵鷹 法爾科·切魯格、 33 隻大鴇和 2303 隻白嘴鴉或食腐烏鴉。

另一支冷鋒於1990年11月7日至8日抵達。白天,天空晴朗,能見度極佳,清晨風勢溫和,為東北偏北風,上午中旬為西北風,下午中旬為西風。這一天對猛禽來說尤其引人注目,有 13 種猛禽,其中包括三隻白尾海雕 白鯨, 六隻歐亞黑禿鷹 埃及斑蚊 (成隊,向北飛行)、190 隻高地禿鷹、4 隻粗腿禿鷹、1 隻大斑雕、1 隻草原雕天鷹和 1 隻帝雕 天鷹。此外,還有東方白鸛135隻、黑鸛4隻、白鶴491隻(15時至17時發現441隻)、丹頂鶴10隻、大鴇14隻。

第二天,天空再次晴朗,起初吹東北風。但是風很快變小了,在 10 點之後變了,到中午變成了南風,到那時只看到相當少的候鳥;僅有的起重機是 20 只 Commons 和 5 隻身份不明的起重機。

但是,在 28 只普通鶴向北飛後不久,一群 85 只普通鶴在 12 點 40 分向南飛,這標誌著近年來最好的鶴通道的開始(看到鳥類都向南飛)。當天的鶴類總數為 2728 只普通鶴、328 隻白頭鶴、135 只丹頂鶴和 111 只西伯利亞鶴、6 隻白枕鶴和 396 隻身份不明的鶴。

冷鋒刺激遷徙的第三個例子是1986年11月13日至14日經過北戴河,並於14日上午清理該地區。雖然已是深秋,但 11 月 14 日卻產生了相當大的遷徙浪潮,總數包括 277 隻東方白鸛、43 隻高地鵟、3 隻白尾海雕 白鯨、 111 隻普通鶴和 61 隻丹頂鶴、31 隻大鴇、344 隻寒鴉和 1042 隻白嘴鴉或食腐烏鴉。

Hemmingsen 的記錄表明,他在冷鋒過後觀察到類似的遷徙浪潮,例如“1943 年秋天的大鵝高潮”[ca. 2400隻鵝;也約1000 只鶴] 是在一場強烈的東方風暴之後來的,它帶來了溫度下降,但在最大遷徙的那天,天氣平靜,因此顯得溫和。 (海明森 1951 年)。

1989年10月14日至15日、1990年11月7日至9日和1986年11月13日至14日的快速移動冷鋒主要發生在深秋,從10月中旬開始(它們可能在短短兩小時內從中國西北移動到該國東南部)或三天)。它們並不是北戴河產生大量遷移波條件的唯一天氣特徵,儘管波浪似乎主要在氣壓上升時發生,即在高壓單元的東側,那裡的風有偏北風(與北戴河風相反)。此時遷移波與高壓單元的西側相關)。

1986 年 9 月 12 日的那波浪潮就是一個例子,當時總共包括 2957 隻斑鷂、152 隻日本雀鷹和 915 隻東方小鷂。雖然沒有發現活躍鋒面,但天氣條件就像高壓包即將到來:9 月 11 日至 12 日氣壓上升;最低氣溫從9月10日至11日的22℃降至11日至12日的15℃;能見度從 11 日的不足 8 公里(霧霾加劇)改善至 12 日的 15 公里以上; 11日天空晴間多雲,12日晴。 12日清晨,風為西北風,2級,上午中旬開始,全天大部分時間為西風,2級。

1986 年10 月29 日,隨著氣壓上升,也出現了類似的一波浪潮,當時總數包括359 隻東方白鸛、590 隻豆雁、兩隻白尾雕、412 隻普通鶴、35 隻丹頂鶴、9隻白頸鶴、2 隻白頸鶴和49 隻西伯利亞鶴和13隻大鴇。雖然第二天天氣依然晴朗,但從上午十點左右起,風向為西南風,到下午早些時候,風力達到四到五級,幾乎沒有明顯的遷徙,總共只有三隻東方白鸛、三隻豆雁和十一隻。這一天的天氣概況與春季的鶴浪日很相似,因此候鳥數量較少可能反映了風向對鶴遷徙的強烈影響。

通常在有浪的日子裡,天空晴朗或部分多雲,沒有下雨。但是,尤其是水禽,可能會在下雨時大量通過(與大多數陸地鳥類相比,它們的隔熱性更好,因此熱損失更少)。最顯著的例子是 1987 年 10 月 29 日的一波鵝、鴨和涉禽,當時總數包括 2150 只豆鵝和 10,500 只北方田鳧 Vanellus vanellus。清晨陰雲密布,風平浪靜; 07 點 30 分左右刮起東北風,9 點左右開始下雨,一直持續到 15 點 30 分。雖然早上有一些遷徙,但直到 11 點左右,鳥類才開始大量飛過,大群大雁和北方田鳧在北戴河南部海岸上空向西南方向飛去(大部分是在外交人員招待所看到的) ).

我們發現,與 1986 年 10 月 30 日一樣,吹西南風的日子幾乎沒有出現可見的遷移。這與獵鷹者告訴 Hemmingsen (1951) 的觀點一致,在有西南風的日子裡很少有鳥飛過。

我們採訪過一位獵鷹人,他說西北風最適合北戴河的猛禽遷徙,這與我們的觀察結果一致。這種風會刺激遷移,因為它們在遷移方向上有一個組成部分;如上所述,它們可能會在北戴河產生最多的猛禽,因為西部的成分將鳥類從更西的路線向東漂移。我們的觀察表明,鶴,也許還有東方白鸛、鵝和其他鳥類,更喜歡東北風——即靠近或恰好位於遷徙方向的風。

促使明顯遷徙的天氣可能會導致該地區存在大量遷徙者的“清除”,這可能會更加明顯,因為冷鋒逼近時可能會出現下降(見下文)。 1989 年10 月15 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時,儘管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可見的遷徙上,但沒有紅腹藍尾鷸的記錄(14 日記錄了37 只),只有一隻黑眉蘆葦鶯 雙三頭尖頭魚 (14 日 26 日)且沒有暗鶯 黑毛柳鷸 (14日13日)。在此日期之前,有幾個物種相當常見,但後來記錄的數量要少得多,例如黑眉蘆葦鶯、拉德鶯、紅喉鶲和栗側繡眼鳥。

下降,即移民湧入

導致移民湧入的天氣 移民湧入似乎主要與氣壓下降或低氣壓同時發生(低壓往往會抑制移民:Nisbet 和 Drury 1968),有時是在冷鋒逼近時發生。雖然可能不會下雨,甚至變得多雲,但當氣壓下降時,能見度會隨著空氣變得越來越渾濁而下降(濕度與氣壓成反比)。

隨著 1989 年 10 月 15 日冷鋒的臨近,房價大幅下跌。數量包括 68 隻紅腹藍尾鶯、35 隻黑眉蘆鶯、45 隻暗色鶯和 18 隻拉德鶯以及 395 隻帕拉斯葉鶯 柳鶯 10 月 13 日。

1989 年與低壓相關的其他墜落事件包括 210 起紅腹藍尾鹀和 285 起帕拉斯蘆鹀 帕拉西鰍 10 月 24 日,80 隻紅腹藍尾鶇、148 隻暗色鶇 , 302 質樸鷚 黃鸝 和 290 隻黃喉鹀 線蟲 10 月 27 日。

Hemmingsen (1951) 顯然也記錄了鋒面逼近時移民的倒下:「標記為特殊『移民日』的日子是例如9 月11 日和10 月5 日,這兩個日子都發生在來自東部或東北部的風暴之前。

懷爾德和哈伯德觀測到北戴河最大的跌落紀錄。 Wilder (1924b) 相當隨意地提到“9 月 10 日西伯利亞藍聊天 [= 西伯利亞藍知更鳥]”幼蟲青色 [= 藍絲蟲])在田野裡,在長滿青草的山坡上,周圍有成千上萬的小松樹,還有棕色鶲(麻鷸)的數量幾乎相等。隔天早上,前者(但後者沒有)全部消失了,其他形式乘著一場多雨的東北風的翅膀飛了進來。這很可能是冷鋒(「多雨的東北風」)逼近時下降的另一個例子,冷鋒的通過促使西伯利亞藍知更鳥離開。

一群鴨子跟隨前面的通道湧入:“綠翼水鴨[普通水鴨” 克里卡鴨],針尾[銳蠈] 12 日,北泰湖的鴨子數量很多。

最近秋天最大的鴨子湧入恰逢冷鋒經過:1986 年 10 月 27 日上午,冷鋒移過時下了雨夾雪,下午,鷹岩附近海面上的鴨子包括 2140 只普通青鴨、222 隻鴨子加德沃爾 斑鴨, 25 歐亞威根 A.佩內洛普 和 90 北鏟者 瓢蟲.

北戴河秋季報告——物種賬戶

北戴河秋歸結

發表評論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